JSON格式化缩进选择:2空格、4空格与Tab的全面对比

JsonTool
订阅
充电
|

如果你经常在用 JSON 格式化工具,应该对这个场景不陌生:复制一段乱七八糟的 JSON,点一下“格式化”,屏幕立马清爽起来。但下一秒,你可能就开始皱眉,缩进怎么是 4 个空格?为什么不是 2 个?或者更激进一点,有人直接上了 Tab。

JSON工具
JSON工具
json.itzhai.com

缩进,看似是小问题,实际却是程序员之间永远争不完的话题。尤其在 JSON 这种结构化数据的场景下,它不仅关乎可读性,还会对性能、文件大小甚至跨平台协作造成影响。

2 空格:紧凑、节省空间

用 2 个空格缩进,往往是前端工程师和 API 文档的偏好。理由很直接:

  • 文件更小:每层缩进比 4 空格少一半字符,JSON 文件大时能节省不少体积。
  • 视觉紧凑:在小屏幕里看数据时,2 空格不会显得层次过于分散。

但缺点也明显:如果 JSON 层级太深,2 空格在阅读时容易“挤成一坨”,辨识度不够。

4 空格:清晰、传统、安全牌

4 空格缩进几乎成了后端、传统 IDE 的默认选择,比如 Python 社区就是死守 4 空格的阵营。

  • 层级更清晰:每一层缩进拉开距离,结构一眼就能看出来。
  • 跨人群习惯好:不同语言的程序员切换到 JSON 时,4 空格大概率不需要适应。

问题是,文件体积会比 2 空格大一些,在大 JSON 格式化时,多出的空格其实就是浪费。

Tab:灵活但有“坑”

Tab 派的核心观点是:缩进就是缩进,不应该用空格来假装缩进。理论上 Tab 的好处不少:

  • 可定制:不同人可以在 IDE 里把 Tab 显示成 2 空格、4 空格甚至 8 空格。
  • 存储更省:文件里就一个 \t,比一堆空格更轻量。

但问题也正是这种“灵活性”带来的:不同编辑器、不同系统的默认 Tab 宽度不一致。你以为是 2 格,别人机器上一看变 8 格,直接毁掉排版。

性能层面:真的有差别吗?

如果只是几十 KB 的 JSON,缩进方式对性能几乎没有差别。但当数据量上百 MB 时,差距就出来了:

  • 2 空格 vs 4 空格:解析速度几乎一致,但 4 空格会让文件体积更大,网络传输、磁盘读写上开销更高。
  • Tab:文件体积理论上最小,但很多解析器和工具链会先把 Tab 转成空格,结果未必比 2 空格轻。

所以在 JSON 格式化 工具的实现上,很多都默认 2 空格,因为它是“兼顾体积和可读性”的折中。

实际选择:场景导向更重要

  • 团队协作:建议统一成 2 或 4 空格,避免 Tab 引起跨环境显示不一致。
  • API 调试:2 空格更紧凑,传输更快,特别是接口返回大 JSON 时。
  • 日志/存档:4 空格更清晰,方便人工排查问题。
  • 内部存储:干脆不要缩进,用压缩 JSON(JSON.stringify(obj) 的第二个参数为 null,第三个参数为空),机器解析最快。

小结

缩进是开发者的老话题,2 空格 vs 4 空格 vs Tab,其实没有“绝对正确”的答案。更多时候是权衡:要么文件小、紧凑,要么阅读舒服、清晰。

如果你只是用 JSON 格式化工具 来临时查看数据,那我建议直接用 2 空格,既省眼睛,也省存储。如果是团队约定,就乖乖跟随规范,不然代码审查的时候,争的不是业务,而是缩进。


你平时在用 JSON 格式化时,习惯 2 空格、4 空格,还是 Tab?